法句经96 憍赏弥城提舍长老的沙弥之事《一眼失明的小沙弥》(old version)

santaṃ tassa manaṃ hoti, santā vācā ca kamma ca;
sammadaññā vimuttassa, upasantassa tādino.
—— Dhammapada Verse 96 Kosambivāsītissattherasāmaṇera Vatthu

  透过正慧而解脱,寂静如如不动者*,
他的意是宁静的,其语与身亦宁静。
*如如不动者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 法句经96偈《憍赏弥城提舍长老的沙弥之事》


一眼失明的小沙弥

七岁小沙弥被弄伤失去了一只眼睛,他会如何反应?生气、难过还是伤心很久?

绘图/ 吴采馨
排版/ 宗使
重述/ 自在居友
审稿/ 陈语
阅读此 本生经绘本


“他的心很平静。” ——导师佛陀住在祇陀林 (Jetavana) 时,在一次开示会上提及提舍长老 (Tissathera) 的沙弥。

        提舍长老[1]是一名出生于憍赏弥 (Kosambi) 城上等家庭的青年,归依佛陀出家后,仍居住在憍赏弥城,被当地人尊称为憍赏弥城的提舍尊者。

        在一个雨安居结束后,他的在家信徒 (upāsaka) 带了三套袈裟、酥油和蔗糖浆放在他脚下。

        长老说:“这是什么,在家信徒?”

        “尊者,您在这里渡过这雨安季。在我们这儿道场过雨安居的僧众都会获得这些供养。尊者,请您接受。”

        “没关系,在家信徒,我不需要它们。”

        “尊者,为什么呢?”

        “贤友,我没有沙弥当净人[2]来照料这些[3]。”

        那位信徒殷切地对他说:“尊者,如果您没有净人来照料您的需要,那就让我的儿子来做您的沙弥。”提舍长老同意了。

        信徒便带来了他七岁的儿子,说:“请让他出家[4]吧。

        开始剃度出家时,长老先弄湿小孩的头发,教导他观想五身分 (头发、体毛、指爪、牙齿、皮肤) 的不净。

        当剃刀一接触到那孩子的头发,孩子证得了伴随无碍解智 (paṭisambhidā)[5]的阿罗汉果。

        小沙弥出家半个月后,长老心想:“应该去拜见导师了。” 他吩咐沙弥拿了必需品,便启程去。

        半路上,他们暂借宿于一间寺院。小沙弥为长老打点好卧铺后天色已晚,找不到另一间卧房。当到了服务的时候,沙弥来到长老旁,坐下。

        长老问沙弥:“沙弥,你整理好自己的卧房了吗?”

        “尊者,我还没找到。”

        “那么你就和我住在一起。住在外面陌生的地方,你会不方便。”

        当天晚上,由于长老还是凡夫,当他一躺下就睡着了。

        沙弥心想,“今天是我和戒师共宿第三天了,如果我躺下睡觉,戒师会犯上‘与未具戒者共住’罪。因此,我将彻夜坐着。” 沙弥便盘起双腿坐在戒师的卧榻边,禅坐渡过了一整夜。

        黎明时分,长老起床醒来,坐着心想:“我得让小沙弥出去[6]。”

        于是他(摸黑)拿起床边的扇子,以扇叶尖击打小沙弥 (在地上) 睡的草席,往上抛去,说道:“出去吧,小沙弥。”但不幸的,扇柄却撞到了小沙弥的一只眼睛,眼睛被弄瞎了。

        “您说什么,尊者?” 沙弥站起来问。

        “起来了,出去吧。”

        沙弥没说 “尊者,我的眼睛已破了。” 而是用一只手盖住眼睛,走了出去。当他履行服务时,他没有说 “我的眼睛已破了”,也没有坐着不动。相反地,他用手遮住眼睛,另一只手拿着扫把,扫厕所和洗脸间,然后准备洗脸用水,再扫长老的房间。

        当他单手把牙枝递给长老时,长老告诫:“你这沙弥没学习到。以单手给老师或戒师牙枝是不适当的。”

        “尊者,我知道这样做是不适当的。但是我的另一只手不方便。”

        “怎么了,沙弥?” 然后小沙弥就告诉了长老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长老听后,生起悚惧心[7],说:“唉,我做了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啊!”

        “真善人,我请求忏悔,我真的不知道,请成为我的依靠 (avassaya)。” 长老举起双手合掌在头上,蹲在这位七岁小沙弥脚前。

        接着,小沙弥对长老说:“尊者,我告诉您,不是为了这。我这样说是要守护您的心。在这件事情上不是您的过失,也不是我的过失,而是无始轮回的过失。您不要担心,不要感到懊悔。” 小沙弥尝试安慰长老,但长老却无法被安慰。

        心中再生起悚惧心,长老拿着小沙弥的资具继续上路前往导师处。

        后来,他们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舍卫城祇陀林孤独园。

        导师坐在那里,看着他们到来,走向他。长老顶礼了佛陀,互相亲切问好后,佛陀问他:

        “比丘,你还忍得了吗?有感到过度不舒适吗?

        “尊者,我还忍得了,我确有感到过度不适。我这位小沙弥,他的卓越德行是我过去不曾见过。”

        “比丘,他做了什么?”

        于是,提舍长老向世尊禀明了一切事情的经过。

        “尊者,就这样我向他请求忏悔,可他却对我说: ‘这不是您的过失,也不是我的过失,而是无始轮回的过失,您不要担心。’他还试着安慰我,对我和我所做的过失没有丝毫忿恨。尊者,具有如此德行的人,我不曾遇见过。”

        导师接着说:“比丘,那些漏尽者[8],对任何人既不激动,也不生气。相反地,他们的根门[9]处于寂静状态,意门[10]也处于寂静状态”,并以偈颂作为此佛法开示的结尾:

santaṃ tassa manaṃ hoti, santāvācā ca kamma ca;
sammadaññā vimuttassa, upasantassa tādino.

透过正慧而解脱,寂静如如不动者[11],
他的意是宁静的,其语与身亦宁静。

        此开示后,提舍长老证得了伴随无碍解智的阿罗汉果。在场的听众,也共沾导师的佛法开示。


教师指南

课程提示:

心是一切活动的根源,阿罗汉已达到寂静的境界,他的心不再动摇。他的语言和行动是恬静的,不对任何人动气,内心宁静与安祥。尊贵的阿罗汉,在任何情况下都那么镇定、坚定与不动摇。

阿罗汉的身口意清净;慧具足,究竟解脱与寂静,已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智慧题:

当长老知道小沙弥的一只眼睛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后,他深感愧疚,诚恳地向小沙弥道歉。小沙弥如何反应?为什么他这样反应呢?

参考答案:修行者修习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 (即缘起) 的无常、苦、无我,直到观智成熟 (而次第断除或减弱烦恼),直到最终证得阿罗汉时断尽一切烦恼。由于阿罗汉具备了缘起的智慧,即三世轮回、因果业报的智慧,阿罗汉对于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以因果、因缘来看待,这就是为什么故事中已是阿罗汉的小沙弥说“不是任何人的过失,只是轮回的过失”。因为在无始的生死轮回里,众生都造作过种种善与不善的业,只要轮回够久,果报便会成熟。这就是为何我们应当对轮回有所悚惧,精进修习戒定慧直到证悟涅槃,以便从无始的生死轮回里解脱出来。

——————————————————————
[1] 受了227条比丘具足戒,再渡过10年雨安居的比丘,被尊称为长老。

[2] 意为使事物成为比丘或僧团允许接受和使用的未受具戒者,也包括为比丘或僧团提供无偿服务者。

[3] 因为酥油与蔗浆属于七日药,比丘接受七天后就必须舍下,不能再使用。如果由沙弥接受此物品,就可以在需要时,才由沙弥手授供养给比丘。

[4] 年纪小于20岁者,必须先学习受持沙弥10戒,直至20岁时,方能受比丘具足戒。

[5] 四无碍解智:义无碍解智(了知义之差别的智慧);法无碍解智(了知法之差别的智慧);词无碍解智(了知词句之差别的智慧);应辩无碍解智(了知应辩之差别的智慧,即关于前三种无碍解智的应辩无碍)。

[6] 如此,就不犯‘与未具戒者共住超过三天’,因为明相出来后就是一天。

[7] 指修行上的迫切感;出离心。

[8] 即阿罗汉圣者。漏 (āsava),烦恼的异名。有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因为透过阿罗汉道完全地断尽了一切漏,故称为漏尽者 (khīṇāsava)。

[9] 在此根门是指:眼、耳、鼻、舌、身门。

[10] 意门指心。

[11] 如如不动者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