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略传 第七章(插图待续)

觅寂尊者编著 淑香绘图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

第七章 成佛后早期的行化

初转法轮


接受沙杭巴提梵天的劝请说法后,佛陀思惟应先向谁说法,认为阿罗罗˙迦罗摩聪明、贤能,观察后得知他已在七天前去世;接着想到郁多迦˙罗摩子,但在观察后得知他已在昨晚去世。接着思惟五比丘在自己修六年苦行期间服侍自己,对自己助益良多,应该先向他们说法。
于是佛陀拿着衣钵,离开优楼频螺,朝着仙人降处施鹿苑[1]的方向游历,逐渐地来到五比丘的住处。

远远地看到佛陀前来,五比丘做了一个约定,他们将不服侍佛陀。但在佛陀走近时,他们无法守住原先的约定,一位去接取佛陀的衣钵,一位去为佛陀铺设座位,一位去准备洗脚水,一位为佛陀洗脚,一位拿着棕榈扇站着为佛陀扇风。

Life of the Buddha @Dhammaseed 025 Setting the Dhamma Wheel in Motion

做完他们的义务,五比丘在佛陀身旁坐下来。佛陀向以憍陈如为首的五比丘开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开示结束时,憍陈如尊者与一亿八千万名梵天神同时证得须陀洹果。

当时,佛陀有感而说出:“憍陈如确实已经了知了,憍陈如确实已经了知了。”于是憍陈如尊者被称为阿若憍陈如(Aññāsikoṇḍañña,已知的憍陈如)。

当天是阿沙哈月(Āsāḷha)的月圆日[2]

《转法轮经》是佛陀开示的第一部经。一开始,佛陀开示出家人应当避开纵欲和自我折磨的两种极端,行于中道──即八圣道支;然后佛陀以三转十二行相的方式教导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导至苦灭的道圣谛之四圣谛。

当时,佛陀在仙人降处的施鹿苑入第一个雨安居。

开示《转法轮经》后的第五天,佛陀向五比丘开示《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 Sutta);开示结束时,五比丘全都证得阿罗汉果[3]

度化耶舍等人


在波罗奈城(Bārāṇasī)有一个年约二十岁的大富长者子,名叫耶舍(Yasa)。他是供养菩萨成佛前乳饭的善生夫人(Sujātā)之子,从小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当时已经结婚。

有一天,耶舍在沉溺于欲乐之中睡着了。由于心智和善根已经成熟,半夜醒来,他看到熟睡的侍女们口中流出口水,有些人打鼾,有些人说梦话,有些人披头散发,这使耶舍生起强烈的厌离之心,于是他厌恶地感叹说:“哇,实在苦恼啊!实在迫恼啊!”就离家而去。在非人[4]的暗助下,他朝着仙人降处施鹿苑的方向跑过去。

黎明时分,佛陀在仙人降处的施鹿苑经行,看到耶舍从远处跑过来,便停下脚步,坐在铺设好的座位上。耶舍口中不断地喊说:“哇,实在苦恼啊!实在迫恼啊!”

佛陀对他说:“耶舍,这里不苦恼,这里无迫恼。耶舍,过来坐下,我将向你说法!”

听到佛陀说“这里不苦恼,这里无迫恼”,于是耶舍来到佛陀那里,礼敬佛陀,然后坐在一旁。佛陀为他次第说法,即:布施论、持戒论、天界论,阐明诸欲的过患、卑劣、杂染,出离的利益。当佛陀知道耶舍堪任心、柔软心、离盖心、踊跃心、净信心时,向他阐明诸佛亲证的教法──苦、集、灭、道。就如洁净无垢的布可完全接受染色一般;同样地,耶舍即在座上远尘、离垢,生起法眼[5]:“任何集起之法,一切都是灭法。”于是耶舍长者子证得须陀洹果。

耶舍的父母清晨见不到儿子,就出来寻找。不久之后,耶舍的父亲也来到仙人降处的施鹿苑。佛陀先以神通隐去耶舍的身形,再为耶舍的父亲次第说法。大富长者听佛说法后,证得须陀洹果;而隐形在旁的耶舍,则证得阿罗汉果。

大富长者证得须陀洹果后,对佛陀说:“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犹如扶起翻倒之物,显露覆盖之物,为迷途者指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油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同样地,世尊以各种方式阐明法。尊者,我皈依世尊、法和比丘僧,愿世尊忆持我为从今天起终生皈依的近事男!”如此,大富长者成为此教法中最早皈依三宝的近事男。

Life of the Buddha @Dhammaseed 027 Yasa and His Family Met Buddha
当时,佛陀知道耶舍长者子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再过居家生活,就撤除其隐形。

大富长者劝耶舍赶快回家见母亲,佛陀告诉大富长者,耶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再过居家生活。耶舍的父亲了解其意,便邀请佛陀当天的饮食供养,佛陀答应了。

大富长者起身,礼敬佛陀,然后回去准备供养佛陀饮食的事宜。

大富长者离开后,耶舍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说:“来吧,比丘[6],在善说的教法中行梵行以正尽苦边!”如此,耶舍尊者便得了具足戒。当时,世间有了七位阿罗汉。

当天上午,佛陀和耶舍尊者一起来到大富长者的家接受供养。耶舍尊者的母亲和出家前的妻子也出来迎接佛陀,她们在听佛说法后,也都证得须陀洹果,并皈依三宝[7]。如此,她们成为佛陀教法中最早皈依三宝的近事女。

耶舍尊者有四个朋友也是波罗奈城的大富长者子,他们听到耶舍尊者已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过着出家的生活,认为这不是寻常的事,便相约来到耶舍尊者那里。

耶舍尊者带他们去拜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后,他们全都请求出家;在佛陀的教导和教诫下,他们全都证得阿罗汉果。

耶舍尊者的故乡有五十个好友,全都是良家子弟,他们听到耶舍尊者出家的事,就前来拜见耶舍尊者。

耶舍尊者带他们去拜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后,他们全都请求出家;在佛陀的教导和教诫下,他们全都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世间便有六十一位阿罗汉。

当时,佛陀对比丘们说:“诸比丘,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束缚;诸比丘,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束缚。诸比丘,去游历!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悲悯世间,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不要两人同行。诸比丘,宣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的法,显示完全圆满、清净的梵行。有情当中有少尘垢者,若未能听法,则会退堕;假如听法,将能了知。诸比丘,我也将前往优楼频螺的军镇说法[8][9]

度化三十贤众王子


从波罗奈城到优楼频螺途中,佛陀坐在木棉林(Kappāsika)的一棵树下时,有三十个贤众王子(Bhaddavaggiya)带着妻子一同在林中取乐;其中一个没有妻子,便带一个妓女同行。在众人毫无设防之际,妓女偷走他的财物。

在他们寻找妓女之时,看到佛陀坐在树下,就询问佛陀是否有看到那个妓女。佛陀问他们寻找那个女子比较重要还是寻找自己比较重要,他们回答寻找自己比较重要,于是佛陀请他们坐下来听法。

佛陀为他们次第说法后,有些证得须陀洹果,有些证得斯陀含果,有些则证得阿那含果。他们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以“来吧比丘”的方式度他们出家为比丘[10]

度化三迦叶


接着佛陀来到优楼频螺,以降伏火堂的猛龙、四大天王前来听法、帝释天王前来听法、沙杭巴提梵天前来听法、故意在鸯伽国和摩竭陀国人前来参加大祭典之际缺席、帝释天王前来侍奉、后去却先摘到果、到阎浮树附近摘芒果、在附近树上摘没食子、在附近树上摘黄色没食子、到三十三天摘花、以神通劈柴火、点燃无法点燃之火、熄灭无法熄灭之火、变现出火炉让苦行沙门取暖、逼退洪水并经行等展现各种神变。

虽然优楼频螺迦叶内心佩服佛陀神通广大,但他依然增上慢[11]地误认自己是阿罗汉,自己比佛陀殊胜。佛陀见他顽固不化,于是不得不直接指出他不是阿罗汉的事实。这时优楼频螺迦叶才真心信服,向佛陀请求出家。

他的五百个弟子也一同随佛出家,于是便剃除须发,把拜火器丢入河中。佛陀以“来吧比丘”的方式度他们出家为比丘。

二弟那提迦叶(Nadī Kassapa)和三弟伽耶迦叶(Gayā Kassapa)看到河中漂流的拜火器,以为他们的大哥出事,便过来察看。

那提迦叶和三百个弟子及伽耶迦叶和两百个弟子也先后随佛出家,佛陀以“来吧比丘”的方式度他们出家为比丘。

接着,佛陀带那一千位比丘来到象头山(Gayāsīsa),佛陀坐在石板上为那一千位比丘开示《燃烧法门经》(Ādittapariyāya Sutta);开示结束时,他们全都证得阿罗汉果[12]

度化频毘娑罗王


为了实现度化频毘娑罗王的诺言,佛陀在一千位阿罗汉的伴随下来到王舍城,住在城外棕榈树苗园的善住榕树神庙。

频毘娑罗王听到佛陀来到王舍城的消息,在十二万位婆罗门长者居士的伴随下来到佛陀那里,礼敬佛陀,然后坐在一旁。

现场大众看到佛陀与优楼频螺迦叶在一起,怀疑到底是佛陀在优楼频螺迦叶的座下修梵行,还是优楼频螺迦叶在佛陀的座下修梵行。

佛陀了知大众的心念,便提醒优楼频螺迦叶尊者。

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从座而起,上衣偏袒右肩,顶礼佛陀双足,并说:“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弟子。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弟子。”然后以神通升上一棵棕榈树高,再降回地面顶礼佛陀双足,接着升上两棵……三棵……四棵……五棵……六棵……七棵棕榈树高,再降回地面顶礼佛陀双足,然后坐在一旁。

看到这些神变,现场大众赞扬佛陀的功德说:“诸佛的威德力是多么大啊!即使像邪见如此顽固、自认是阿罗汉的优楼频螺迦叶,如今已被佛陀降伏,破除邪见之网。”

当时,佛陀对大众说:“我并不只现在降伏优楼频螺迦叶,过去世我也曾降伏过他。”于是便开示《大那罗陀迦叶本生经》(Mahānāradakassapa Jātaka)[13],并阐明四圣谛。开示结束时,频毘娑罗王和十一万位婆罗门长者居士证得须陀洹果,另一万位婆罗门长者居士皈依三宝,成为近事男。

频毘娑罗王向佛陀说,自己在当王子时的五个愿望,如今都已实现,在自誓终生皈依并邀请隔天的饮食供养后,便起身礼敬佛陀,然后右绕而去。

隔天清晨,一亿八千万个王舍城的居民都想要来见佛陀,于是把王舍城到棕榈树苗园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由于这将造成佛陀和僧团无法入城接受供养,于是帝释天王的宝座热了起来。得知其中缘故后,帝释天王化作一位青年婆罗门,引导佛陀和僧团进入王舍城,并吟诵着:

“已调伏、已解脱、如胜金色般的

世尊,

与已调伏、已解脱的先前结发者们

一起进入王舍城。

已超脱、已解脱、如胜金色般的世尊,

与已超脱、已解脱的先前结发者们

一起进入王舍城。

已度脱、已解脱、如胜金色般的世尊,

与已度脱、已解脱的先前结发者们

一起进入王舍城。[14]

频毘娑罗王供养佛陀和僧团饮食后,思考哪里适合佛陀和僧团居住,于是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竹林精舍(Veḷuvana)[15]

开示《墙外经》


频毘娑罗王九十二劫之前的亲戚饿鬼,期待频毘娑罗王将所做的布施指定回向给祂们,祂们已经从迦叶佛时代等待至今,但由于频毘娑罗王不知情,所以未将布施佛陀和僧团的功德指定回向给祂们。

由于断了长久以来的期待与希望,因此那些饿鬼深夜在王宫发出非常恐怖的声音,造成频毘娑罗王非常地害怕与惊恐。

隔天清晨,频毘娑罗王前往佛陀那里,询问佛陀是何缘故。佛陀告诉频毘娑罗王他的亲戚饿鬼因缘。频毘娑罗王邀请佛陀和比丘僧团当天的饮食供养,并将所做的布施指定回向给那些饿鬼;那些饿鬼因此脱离饿鬼之苦。以此因缘,佛陀为大众开示《墙外经》[16]

度化舍利弗和大目犍连


当时,舍利弗和大目犍连[17]两个游方沙门住在王舍城附近,正在寻找不死的涅槃之道。

有一天,舍利弗遇见即将进入王舍城托钵的阿说示尊者[18],见其威仪庠序,生起敬仰之心。他跟在阿说示尊者后面,等他托完钵、出城、用完餐,然后在听阿说示尊者开示的“诸法从因生,如来说其因,彼等灭亦然,此大沙门说[19]”的因缘偈后,证得须陀洹果。

舍利弗再向其好友大目犍连转述这首偈,大目犍连听了之后,也证得须陀洹果。

接着他们两人前往他们的老师删阇耶(Sañcaya)游方者那里,劝他一起去向佛陀学习,删阇耶不愿接受;于是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带着两百五十个弟子前往竹林精舍随佛出家。

佛陀为他们说法,除了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外,那两百五十个弟子全都证得阿罗汉果。他们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以“来吧比丘”的方式度他们出家为比丘。

大目犍连尊者在随佛出家后的第七天证得阿罗汉果;舍利弗尊者则在随佛出家后的半个月证得阿罗汉果[20]

一千两百五十位阿罗汉会集──敬僧节


舍利弗尊者随佛出家后精进地修行半个月。

佛陀和舍利弗尊者住在王舍城鹫峰山的猪掘洞(Sūkarakhatalena)时,佛陀向舍利弗尊者的外甥长爪(Dīghanakha)说法,舍利弗尊者站在佛陀身后为他扇风并在旁聆听。开示结束时,舍利弗尊者就像饱餐为他人准备的食物般,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外甥则证得须陀洹果。

这一天正是玛嘎月(Māgha)的月圆日。

开示《长爪经》后,佛陀日落前从鹫峰山下山,来到竹林精舍。

这时,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名随从比丘和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及其两百五十名随从比丘不约而同地来到竹林精舍拜见佛陀,因此,共有一千两百五十位阿罗汉比丘前来会集。

在这次僧团大会中,佛陀诵出教诫波提木叉(ovādapātimokkha)[21]

这次阿罗汉比丘会集具备四支(caturaṅgasamannāgato,具备四个条件):1.在玛嘎月的月圆日;2.一千两百五十位比丘不约而同地前来会集;3.他们全都是六通的阿罗汉;4.他们全都是“来吧比丘”[22]

后世的佛教徒为了纪念这一个特别的日子,把这天定为“敬僧节(Māghapūjā)”。

度化大迦叶


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期间,有一天,佛陀坐在香舍,听到地震声;佛陀观察后,得知度化大迦叶[23]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拿着衣钵,独自离开竹林精舍,走了三牛呼远,来到王舍城与那兰陀城(Nāḷandā)之间的一棵多子榕树(Bahuputtaka)下,结跏趺坐,等待大迦叶的到来。

佛陀具备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体放出八十肘尺光芒。大迦叶一见到佛陀,心想这位就是自己的导师,于是礼敬佛陀,并说:“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弟子。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向大迦叶开示三个教诫:无论对僧团的上座、中座、下座,都要存有强烈的惭愧心;无论听到什么教法,只要是导向初善、中善、后善的,都应专心、作意、全心聆听该教法;不要舍弃喜悦俱行的身至念。大迦叶经由佛陀的这三个教诫得具足戒。大迦叶尊者在随佛出家后的第八天证得阿罗汉果[24]

净饭王遣使请佛返祖国


净饭王(Suddhodana)听到自己的儿子修了六年苦行后已经成佛,如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于是净饭王接连派遣九个使节团,每位特使都有一千个随从,希望他们能劝请佛陀返回迦毘罗卫城。然而他们听佛说法后,全都证得阿罗汉果,并出家为比丘,因此九个使节团都没有给净饭王带回任何消息。

接着净饭王派遣与菩萨同天出生的迦留陀夷大臣(Kāḷudāyī)为第十个特使,并带一千个随从前往。迦留陀夷预先向净饭王提出想要随佛出家的请求,净饭王答应了,但要求迦留陀夷一定要劝请佛陀返回迦毘罗卫城。迦留陀夷及其随从听佛说法后,也全都证得阿罗汉果,并出家为比丘。

为了实现诺言,在寒季过去春天到来之际,迦留陀夷尊者婉转地以六十首偈劝请佛陀返回祖国。

帕古那月(Phagguṇa)月圆日的隔天[25],佛陀在两万位阿罗汉的伴随下启程前往迦毘罗卫城。这两万位阿罗汉比丘中,有一万位是鸯伽国(Aṅga)和摩竭陀国(Magadha)的良家子弟,另一万位则是来自迦毘罗卫城的那十位特使及其随从。他们每天走一由旬的路程,西元前588年毘舍佉月月圆日的隔天[26],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

佛陀和比丘僧团抵达迦毘罗卫城的那天,释迦族(Sakyan)以盛大仪式来迎接佛陀和比丘僧团,并引导他们到榕树园寺(Nigrodhārāma)。到了之后,佛陀在两万位阿罗汉的围绕下,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

释迦族的贵族们由于出身高贵而心生骄慢,心想:“悉达多王子是我们的晚辈,他只是我们的弟辈,姪子,外甥,儿子,甚至是孙子辈。”于是怂恿他们的晚辈王子去礼敬佛陀,自己坐在后面,并没礼敬佛陀[27]

佛陀展示双神变


佛陀知道释迦族贵族们的内心倾向,于是想要展示水火双神变来显现佛陀的威德力与神通力,使他们信服。

佛陀以白遍为所缘进入第四禅;出定后,决意使一万个轮围界遍满光明。在决意的当下,一万个轮围界立刻遍满光明,人们、天神和梵天神都欢欣鼓舞。在他们欢喜之际,佛陀以第四禅为基础,运用神通升到空中,然后以身体的十二个部位交替喷射水柱和火焰来展示双神变。喷射出来的水花和火花落在大众人群和天神的身上,犹如佛陀脚底的尘土落到他们的头上一般。佛陀展示的水火双神变使释迦族的贵族们折服与崇敬。

净饭王看到这不可思议的景象后,向佛陀说:“世尊,在您出生的那一天,当我试着要让您礼敬阿私陀仙人时,您抬起脚放在阿私陀仙人的头上,看到如此景象,我礼敬了您,那是我第一次礼敬您。在农耕节的那一天,您坐在阎浮树荫下的床座上,在太阳西移时,您所处的树荫却保持在原位,看到如此景象,我礼敬了您,那是我第二次礼敬您。现在我看到如此前所未见的双神变,我礼敬您的双足,这是我第三次礼敬您。”在净饭王礼敬佛陀时,所有释迦族也全都向佛陀礼敬。

佛陀使亲族们礼敬自己后,从天而降,坐在铺设好的座位上。在佛陀就座之时,释迦族前来会集达到最高峰,所有人都专心地坐下来。

这时,天空出现一大片乌云,下起莲花雨。铜色的雨水从天而降,发出美妙的声音。想要淋湿的人,雨水就会降落在他的身上;不想淋湿的人,连一滴雨水都不会落在他身上。

大家看到之后,生起不可思议、未曾有之心,欢呼说:“这实在不可思议!这实在未曾有啊!”

佛陀告诉他们说:“不只现在我让亲族聚集时下莲花雨,过去世也曾使下莲花雨。”于是就为大众开示《维山达拉本生经》(Vessantara Jātaka)[28]

听佛开示后,释迦族全都各自起座离去,没有一个人邀请佛陀和僧团接受隔天的饮食供养。净饭王认为佛陀和僧团理所当然地会到自己的王宫用餐,虽然他回宫后立刻命令部下安排准备饮食,但却没有做出口头上的邀请[29]

佛陀入城托钵


隔天,佛陀在两万位阿罗汉的伴随下进入迦毘罗卫城托钵,没有人前来邀请,也没有人前来帮佛陀拿钵。

佛陀站在城门旁思惟:“过去诸佛在自己祖国的首都是如何托钵的?是不按次第只到有权势统治者的家,还是按照次第托钵呢?”在得知所有过去诸佛全都依照次第托钵后,心想:“我现在应该按照这个传统来做,以树立榜样,未来我的弟子们才会效法我,圆满托钵的义务。”于是从最靠近城门的第一户开始,挨家挨户地次第托钵。

住在二楼和三楼的居民走了出来,站在阳台探望说:“我们的圣尊──悉达多王子来托钵了。”

耶输陀罗王妃听到宫女的报告后,心想:“我们王子过去是坐金色轿子以诸王的威德力在城中巡视,但听说现在他剃除须发,披着袈裟,手持着钵,托钵集食。这是否光彩呢?”她推开有狮子图案窗框的阳台窗户,看到各条道路被佛陀的身光照耀着,佛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种随形好,散发着佛陀的庄严,于是吟诵出十首“人中狮子(Narasīha)”的偈颂来赞扬佛陀从头到脚的庄严特质。

接着,耶输陀罗王妃来到净饭王那里说:“父王,据说您儿子现在在托钵。”

当净饭王听到佛陀亲自托钵的消息,非常震惊,马上冲出王宫,来到佛陀面前,质问佛陀说:“尊者,为何您要以托钵的方式把我们置于如此蒙羞的地步呢?难道您认为父王无法提供这么多位比丘饮食吗?”

佛陀说:“大王,如此挨家挨户地(sapadānacārika,次第行)托钵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

净饭王说:“尊者,难道我们不是继承大选王刹帝利传承的人吗?在刹帝利传承中,是从来没有人游走乞食的!”

佛陀说:“大王,刹帝利统治者的传承,是你的传承;我是从燃灯佛、憍陈如佛、吉祥佛乃至迦叶佛诸佛的传承。此外,还有数千尊佛都是以托钵来活命的。”佛陀站在那里,开示这首偈:

“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30]

偈颂结束时,净饭王证得须陀洹果。

证得须陀洹果后,净饭王亲手接过佛陀的钵,邀请佛陀和比丘僧团前往王宫用餐。在即将抵达王宫时,佛陀开示这首偈:

“行正法善行,勿行于恶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31]

偈颂结束时,净饭王证得斯陀含果,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证得须陀洹果。

净饭王在王宫供养佛陀和比丘僧团各种胜妙的饮食。佛陀用餐结束后,除了耶输陀罗王妃外,所有大臣和宫女都来顶礼佛陀双足,以表达崇高的敬意。

尽管宫女们劝耶输陀罗王妃说:“王妃,请过去礼敬佛陀吧!”但她回答说:“如果我有足够功德的话,佛陀会亲自来我这里,届时我再向他顶礼。”因此没有过去。

佛陀让净饭王拿着他的钵,在双首弟子的伴随下前往耶输陀罗王妃的寝宫。即将到达耶输陀罗王妃的寝宫时,佛陀说:“在耶输陀罗公主随其所好地礼敬我时,不要阻止她,也不要说话!”然后坐在铺设好的座位上。

耶输陀罗王妃迅速地来到佛陀跟前,双手握着佛陀的脚踝,前额贴在佛陀的脚背,额头一再地转动,如此顶礼以表达内心的敬意。

当时,净饭王向佛陀讲述耶输陀罗的美德说:“尊者,自从听到您披着染色的袈裟,我的媳妇就穿上染衣;听到您每天只吃一餐,她也只吃一餐;听到您舍弃高大床座,她就只睡绳编的床;听到您离花鬘香油涂身,她就不涂抹香油,也不戴花鬘。您出家后,亲族的王子们表达求婚的讯息时,她连看都不看一眼。尊者,我的媳妇具有如此美德。”

佛陀对净饭王说:“大王,耶输陀罗在你的保护下而且智慧已经成熟,能够保护自己,并不稀奇;耶输陀罗过去世曾独自一人在月山(Canda)的山麓游走,当时她在智慧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能保护自己,才是不可思议。”于是开示《月紧那罗本生经》(Candakinnarī Jātaka)[32],然后起座离去[33]

度难陀出家


隔天,正是净饭王为难陀王子举行灌顶为王、赐与寝宫和结婚大典的日子。

佛陀来到王宫,用完餐,在开示善业的功德后,由于希望难陀王子出家,所以故意把钵交给难陀王子,然后起座离去。

由于非常尊敬佛陀,尽管难陀王子想要把钵交还给佛陀,却不敢对佛陀说:“尊者,请拿回您的钵吧”的话语,于是不得不跟在佛陀后面走。

宫女告诉难陀王子的未婚妻──正在洗头的国美公主(Janapadakalyāṇī)此事。国美公主迅速地来到窗台旁,头发只梳理一半,还在滴水,她伸长脖子,高声喊说:“王子,请快点回来吧!”这些话使难陀王子的心非常沉重。但难陀王子还是跟在佛陀后面,直到抵达寺院。

佛陀问难陀王子说:“难陀,你想出家吗?”由于尊敬佛陀,难陀王子不敢说出“我不要”,而是不得不说:“好的,尊者,我要出家。”

如此,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的第三天,难陀王子出家[34]

度罗睺罗出家


抵达迦毘罗卫城的第七天,佛陀在比丘僧团的伴随下来到王宫用餐。

耶输陀罗王妃将罗睺罗王子打扮一番,然后带到佛陀的跟前说:“儿子,你看,这位被两万位沙门围绕、容颜金色有如梵天般的沙门,就是你的父亲。他曾拥有大量的财宝(即指四个金瓮),但自从他出家后,我们就看不到了。儿子,去向他要继承的财产。向他如此说:‘父亲,我是王子,接受灌顶后,我将成为转轮王,我需要财宝,请把财宝给我!儿子是他父亲财产的继承者。’”然后把王子推送到佛陀那里。

罗睺罗王子听了之后,走到佛陀跟前。由于得到父爱,小王子心中愉悦地说:“沙门,您的影子使我感到快乐。”同时也站着说了许多类似的话语。

佛陀用完餐,做了随喜开示后,起座离去。小王子紧跟在佛陀后面,不断地说:“沙门,给我继承的财产!沙门,给我继承的财产!”佛陀没有出言制止,其他人看到小王子跟在佛陀后面,也没有人敢阻拦。就这样,罗睺罗一路跟着佛陀回到寺院。

当时,佛陀心想:“他想要父亲所拥有的财产,但世间钱财只会导致轮回流转的祸害。我何不给他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七种圣财[35],让他做继承出世间财的主人!”于是吩咐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你度罗睺罗王子出家吧!”舍利弗尊者就为罗睺罗王子剃度,并做他的戒师。

听到罗睺罗王子出家的消息,净饭王生起极度痛苦。净饭王来到佛陀那里,礼敬佛陀,然后坐在一旁,向佛陀说:“尊者,我请求佛陀一个愿望!”

佛陀说:“乔达摩,如来已超越愿望。”

净饭王说:“尊者,这是适当的,这是无过失的。”

佛陀说:“乔达摩,那你说吧!”

净饭王说:“尊者,世尊出家时,我遭受不少痛苦;难陀出家时,也是如此;罗睺罗出家时,更加难过。尊者,父母对儿子的爱如割皮,割皮后切肤,切肤后割肉,割肉后断筋,断筋后截骨,截骨后彻髓。善哉,尊者,愿圣尊不让未经其父母同意的儿子出家!”

于是佛陀制定一条学处:“诸比丘,未经父母同意的儿子不得令出家,如果使令出家者,犯恶作[36][37]

净饭王证三果


给净饭王愿望的第二天,佛陀在王宫吃了简便早餐后,净饭王向佛陀说:“尊者,您在修苦行时,有一个天神来向我说:‘你儿子已经死了。’当时我不相信那个天神的话,反驳他说:‘在我儿子还未证得佛果之前是不会死的。’”

佛陀说:“大王,不仅当时你不相信,在过去世你是大护法村长时,也不相信方首导师(Disāpāmokkha)拿了一些骨头告诉你说:‘你儿子已经死了。’”接着佛陀详尽地开示《大护法本生经》(Mahādhammapāla Jātaka)[38]。开示结束时,净饭王证得阿那含果。

如此,佛陀使净饭王住立于三果后,在比丘僧团的伴随下离开迦毘罗卫城,前往王舍城[39]

众多释迦族随佛出家


佛陀和比丘僧团在前往王舍城途经末罗国的阿奴比亚镇(Anupiya)时,停下脚步,暂时住在阿奴比亚芒果园。当时,有一千名释迦族年轻王子听从净饭王的建议,来到阿奴比亚芒果园随佛出家。

由于释迦族有很多人随佛出家,大名(Mahānāma,摩诃那摩;摩诃男)[40]希望两兄弟中也有一个人能出家,于是找弟弟阿那律商量。由于阿那律从小养尊处优,不想维持家业,因此他决定出家。阿那律也成功地劝他的好友跋迪雅释迦王跟他一同出家。

当时,跋迪雅释迦王、阿那律、阿难、跋古(Bhagu)、金米拉(Kimila)、提婆达多和理发师优婆离七人就如往常般,率领四部军出城到园林远游。他们派遣士兵回城后,把身上贵重的物品解下来,送给理发师优婆离,并遣他回城。

优婆离走了一段路,心想释迦族可能会认为自己杀了这些贵族因而杀害自己,于是把那些物品挂在树上,跟着那六位释迦族青年前往佛陀那里请求出家。

这六位释迦族青年认为,自己身为释迦族的贵族,容易心存骄慢,因此请佛陀先让优婆离出家,以便自己得以向他礼敬、迎送、合掌、恭敬,以破除自己的骄慢之心。

佛陀答应他们的请求,并让他们在阿奴比亚芒果园出家[41]

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度第二个雨安居


佛陀在两万多位比丘的伴随下离开阿奴比亚芒果园,前往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佛陀和两万多位比丘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度过第二个雨安居。

雨安居期间,跋迪雅尊者证得连同三明的阿罗汉果;阿那律尊者获得八定和天眼通;阿难尊者在听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的开示后,证得须陀洹果;跋古尊者和金米拉尊者在精勤禅修并提升观智后,证得阿罗汉果;提婆达多获得八定和凡夫神通。

跋迪雅尊者在前往阿兰若、树下、空闲处时,经常不经意地说出:“哦,实在快乐啊!哦,实在快乐啊!”

比丘们听到后,有些比丘以为跋迪雅尊者不喜欢修梵行,想起以前当国王的快乐生活,才会这么说。于是前往佛陀那里,向佛陀报告此事。

佛陀派一名比丘去把跋迪雅尊者叫过来,问他是何缘故。

跋迪雅尊者回答说:“尊者,我以前在当国王时,即使宫中、宫外、城内、城外、境内和边境都戒护森严,即使受到那样的保护和守护,也会感到恐惧、惊慌、害怕。尊者,然而现在即使我独自前往阿兰若、树下、空闲处,并不会恐惧、惊慌、害怕,内心无为,安心,安稳,有如野兽般自在。尊者,由于看到这个义理,因此在前往阿兰若、树下、空闲处时,我经常不经意地说出:‘哦,实在快乐啊!哦,实在快乐啊!’[42]

教诫罗睺罗


这段期间,佛陀教导罗睺罗沙弥:“一是什么?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等的〈问沙弥文〉,使他了解出家人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43]

不久之后,为了防止孩童时期的罗睺罗开玩笑时撒谎,佛陀向他开示《芒果树苗教诫罗睺罗经》[44]

给孤独长者皈佛


在憍萨罗国(Kosala)的首都舍卫城(Sāvatthī)有一个大富长者,名叫须达多(Sudatta,善授)。由于他乐善好施,慷慨济贫,因此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

有一天,给孤独长者载五百车货品前往王舍城经商。他来到富翁妹婿的家,听到佛陀出现世间的消息,凌晨在天神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来到佛陀那里。听佛说法后,他证得须陀洹果。

第二天,给孤独长者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丰盛的饮食。在得到佛陀承诺前往舍卫城后,为了护持佛陀和僧团,他在王舍城到舍卫城之间的四十五由旬途中,每一由旬各施舍十万钱来建造一座僧团休息用的精舍[45]

胜林给孤独园


回到舍卫城后,给孤独长者以一亿八千万黄金铺地,从胜利王子的手中买下胜林(Jetavana,祇陀林;祇园)。

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在胜林中央建了一间香舍,香舍周围建了八十间大长老的房舍。在独栋单层和双层的房舍尖顶绘有天鹅和鹌鹑,并建了长堂、圆堂等坐卧处,池塘、经行道、库房、厕所、火堂、澡堂、夜间休息处和白天休息处等,共花了一亿八千万黄金来建造住处;再花费一亿八千万黄金来整地、美化及举办盛大的寺院落成庆典和连续长达九个月的布施供养。

如此,给孤独长者为这座寺院共施舍了五亿四千万黄金。

寺院建成后,给孤独长者派人去迎请佛陀前来胜林给孤独园。佛陀听到使者的话,便在大比丘僧团的伴随下离开王舍城,逐渐地游历,来到舍卫城。

佛陀抵达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后,给孤独长者安排了盛大的寺院落成庆典,然后把胜林给孤独园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从成佛后的四十五年间,有二十四个雨安居,佛陀是在舍卫城的东园弥嘎拉母讲堂和这座胜林给孤独园度过的[46]


————————————————————

[1] 仙人降处的施鹿苑(Isipatana migadāya)──有两种说法:

1.据说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诸独觉佛在醉香山(Gandhamādanapabbata,喜马拉雅山的一座山名)入灭尽定七天;从灭尽定出定后,嚼了龙蔓齿木,以无恼池水洗脸,然后拿着衣钵乘空在这里降下来。在此披好袈裟,然后入城托钵。用餐结束后,他们也是从这里升空返回醉香山。由于仙人(独觉佛)在此降下和升空,因此称为“仙人降处(Isipatana)”。

2.称为佛陀和独觉佛的仙人,为了转法轮或举行布萨乘空而来,降落这里或在此聚集,因此称为“仙人降处”。

由于给予鹿等野兽无怖畏的安全感,因此称为“施鹿苑(Migadāya)”。 MA.ii, p.93; AA.ii, p.79.

[2] 相当于农历六月十五日。

[3] Vin.iii, pp.10-20; S.iii, pp.368-71; JA.i, pp.94-5.

[4] “非人”:人类以外的其他有情,在此是指天神(devatā)。 VajṬ.p.408.

[5] “法眼(dhammacakkhuṃ)”:见到四圣谛法,在此是指须陀洹道智。(法眼,有些经典是指前三种道智;有些经典是指四种道智;有些经典是指阿罗汉道智。)

这里的“眼(cakkhu)”,并不是肉眼的眼,而是行眼的作用,以智眼见到四谛法。

[6] “来吧比丘(ehi-bhikkhu)”:古译为善来比丘,是以佛陀说出“来吧!比丘”之语而得具足戒成为比丘,这是佛陀时代部分比丘加入僧团的方式。

当佛陀见到具有成为“来吧比丘”亲依止缘的人时,从染色的粪扫衣中伸出金色的右手,以梵音向此人说:“来吧,比丘,行梵行以正尽苦边!”就在佛陀说出话语的同时,那人的在家相即消失,圆顶并身着袈裟,现出家相,出家并得具足戒。三衣中,一件下衣下着,一件上衣披着,一件双层袈裟置于右肩上;左肩背着青莲花色的陶钵。此三衣和钵,以及小刀(vāsi,削齿木等用途)、针、腰带、滤水布,这八种神变所成适合比丘的必需品即佩在身上,犹如六十个戒龄的长老般,威仪具足。 VinA.i, p.205; SārṬ.ii, p.51.

[7] 在我们佛陀教法中,最早证得须陀洹果的女众,并非她们两位,而是卡莉(Kāḷī)近事女。

卡莉近事女是王舍城人,嫁到鹗屋城(Kuraragharanagara; Kulagharanagara)。她怀孕后回王舍城娘家待产,无意中听到悦山夜叉(Sātāgira)和雪山夜叉(Hemavata)的对话,对三宝生起信心,她像饱餐为他人准备的食物般,因此证得须陀洹果。当天晚上,卡莉近事女在娘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索那(Soṇa)。

悦山夜叉和雪山夜叉是两好友。佛陀开示《转法轮经》时,悦山夜叉听法后,证得须陀洹果。(这是《增支部注》的说法;《经集注》则提到,悦山夜叉在听佛说法时,由于分心在找好友雪山夜叉,所以当时未证任何道果。)悦山夜叉想找自己的夜叉好友告知此事,他们在王舍城的上空相遇,他告知雪山夜叉这个消息。雪山夜叉在聆听《雪山经》时,也证得须陀洹果。 AA.i, pp.186-8; pp.351-2; SNA.ii, pp.195-7.

[8] Vin.iii, pp.27-8.

[9] Vin.iii, pp.21-8; JA.i, p.95.

[10] Vin.iii, pp.30-1; JA.i, p.95.

[11] “增上慢(adhimāna)”:是指对未见到的认为已经见到,未得到的认为已经得到,未证得的认为已经证得,未作证的认为已经作证,便以慢心声称:“我已经见到”等。 Vin.i, p.116; VinA.ii, p.79; MA.iv, p.34.

对修行来说,“增上慢”是指人们在修行中有了某些体验,便高估自己的修行境界或成就,将还没见到的认为已经见到,还没了知的认为已经了知,还没证得的认为已经证得;或者将自己体验到的内心宁静和轻安,误认为证得禅那,或将自己证得的禅那,误认为证得圣道,生起如此过高估量的慢心。

[12] Vin.iii, pp.31-45; JA.i, p.95.

[13] J.ii, p.257.

[14] Vin.iii, pp.48-9.

又可译为:“以调伏而已调伏,以解脱而已解脱,

如妙金色般的世尊与先前的结发们一起进入王舍城。(下两偈类同)”

[15] Vin.iii, pp.45-50; JA.i, pp.95-8.

[16] Khp.pp.8-9; KhpA.pp.169-72; Pev.pp.129-30; PevA.pp.18-21.

[17] 他们在教法中出家前的名字为优婆提舍(Upatissa)和拘律陀(Kolita)。

[18] 阿说示尊者(Assaji),又译为马胜尊者,为五比丘之一。

[19]
“诸法从因生”的“因生(hetuppabhavā)”,是指五蕴,以此显示苦谛。

“如来说其因”的“其因(tesaṃ hetu)”,是指集谛。

“彼等灭(tesañca yo nirodho)”:苦谛和集谛两谛不转起的灭,以此显示灭谛。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道谛,但“灭”便已经间接指出导致灭的道谛了。或者“彼等灭”是指苦集二谛的灭和灭的方法,如此显示灭谛和道谛。

Vin.iii, p.51; VinA.iii, p.256.

[20] Vin.iii, pp.50-4; AA.i, pp.116-26; ThagA.ii, pp.370-411; pp.480-507; JA.i, pp.98-9.

[21] 一切恶莫作,具足于诸善;

清净其自心,此是诸佛教。

忍辱为最高自制,诸佛说涅槃最上;

害他实非出家者,恼他者不是沙门。

不诽谤与不害,守护波提木叉;

于饮食知节量,独居边远住处;

及勤修增上心,此是诸佛之教。

D.ii, p.42; Dhp.p.41, v.183-185.

[22] MA.iii, p.146.

玛嘎月的月圆日,相当于农历正月十五日。

[23] 大迦叶(Mahākassapa),他的本名为毕钵离(Pippali)。“迦叶”,有护田之意(kassaṃ vuccati khettaṃ, kassaṃ pāti rakkhatīti kassapo.),是古印度地位较高的姓氏之一,有些人以姓为名来称呼。由于具足戒蕴等,或者为了区分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和童子迦叶等较小的长老,因此冠上“大”,称他为大迦叶。 AA.i, p.127; UdA.pp.54-5; Nird.p.536.

[24] AA.i, pp.126-43; ThagA.ii, pp.429-56.

[25] 相当于西元前588年农历二月十六日。

[26] 相当于西元前588年农历四月十六日。

[27] VinA.iii, pp.286-7; JA.i, pp.99-102; DhpA.i, pp.73-4.

[28] J.ii, p.312.

[29] VinA.iii, pp.287-8; JA.i, pp.102-3; DhpA.i, p.74.

[30] Dhp.p.38, v.168.

[31] Dhp.p.39, v.169.

[32] J.i, p.277.

[33] VinA.iii, pp.288-90; JA.i, pp.103-6; DhpA.i, p.74.

[34] VinA.iii, p.290; JA.i, pp.106-7; DhpA.i, p.74.

[35] 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和慧。

[36] Vin.iii, p.116.

[37] Vin.iii, pp.115-7; pp.290-4; JA.i, p.107; DhpA.i, pp.74-5.

[38] J.i, p.214.

[39] JA.i, p.107; DhpA.i, p.75.

[40] 大名(Mahānāma),又译为摩诃男,他是我们佛陀的叔叔白饭王(Sukkodana)之子,也是阿那律尊者的哥哥,他比佛陀早一个月出生。在佛陀第一次返回迦毗罗卫城时,他便证得须陀洹果;后来他证得斯陀含果。 AA.i, p.302; VinA.iii, p.124; SārṬ.(pg. 3.0077)

[41] Vin.iv, pp.336-9.

[42] Vin.iv, pp.339-40; Ud.pp.98-9.

[43] 这是《中部注》的说法;《小诵经注》提到,〈问童子文〉(Kumārapañhā)的缘起,是佛陀想让七岁就证得阿罗汉果的索巴卡沙弥(Sopāka)经由问答的方式来允许授予他具足戒的对答内容。 MA.iii, p.88; KhpA.p.62.

〈问沙弥文〉(Sāmaṇerapañhaṃ)又名〈问童子文〉(Kumārapañhā)。

[44] MA.iii, pp.88-9.

[45] Vin.iv, pp.301-6; AA.i, p.295; JA.i, pp.94-108; BuA.p.343; ApA.i, pp.95-110.

[46] Vin.iv, pp.306-7; AA.i, pp.295-6; JA.i, pp.94-108; BuA. pp.14-48; ApA.i, pp.95-110.

评论